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老白领奖》

2025-08-22 02:30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老白领奖》

作者:杜新科

老白,是西园村一个村民,准确的说是一个贫困户。老白其实不老,年龄只有50多岁,叫他老白,是由于他姓白,平时比有钱人还拽,不种地,不劳动,什么都不干,整天背着手慢悠悠地转来转去。说他老,是因为他很少理发,不刮胡子,衣衫不整,胡子拉碴,面目苍黑,走起路来还一拐一拐的,因此人们就称他老白。老白原来有名字,姓白,名斌,由于时间长了不叫,所以人们逐渐就忘了他的真实名字,便以老白代之。

老白,人如其名,家里一穷二白。没有老婆,无儿无女,住的房子还是借哥哥家的一间房,仅有10多平方米。生活主要靠救济,常是一人饱了全家不饿。

年轻时的老白家处偏远山村,收入主要靠种地,找媳妇困难,到了不惑之年,经亲戚介绍,才入赘到本县同样是山区一个死去丈夫的农家。虽说媳妇年纪至少大他七、八岁,还有三个孩子,但总算解决了婚姻大事,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十余年后,孩子相继长大,本想过过安逸生活,熟料媳妇却先他撒手人寰,子女嫌他年龄大了,挣不到钱,还是负担,就把他扫地出门,老白便又回到了现在的家。妻子离去,隔层子女的冷嘲热讽,使老白如霜打的茄子,精神萎靡,一副看透人生厌恶一切的样子,整天低头不语,也不愿劳动,仅有的一亩多土地也转包给了别人。村上把他拉入低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命,跌入了贫困人行列。

脱贫攻坚摸底时,村干部优先将他列为贫困户。起初,村干部多次上门动员,他借口自己年龄大了,没有劳动力,加之腿痛,什么都不愿干。即便领着每月一百多元的低保,但从不做饭,整天靠馒头和方便面充饥,渴了就喝些冷水,十足的一个懒虫,令村干部十分头疼,成为村里脱贫攻坚最困难的一户。

县级部门结对帮扶贫困户,包扶人员多次上门引导老白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镇村干部和包扶人员几次三番轮流劝说,他就是不为所动,包扶干部实在没办法。村里其他贫困户,有些条件比老白还差,有的栽植了核桃树、花椒树等经济林,有的种植药材,有的养殖黑猪、牛、羊等家畜。只要自己干,政府还给补助,解决购买苗木、种子、幼崽等问题。年终一算账,收入大大增多,老白顽固不化的心终于动了。

包扶干部看准时机,出资2000元给老白新建了一个猪圈,购买了2头猪崽,还帮他在山坡地种植了1亩药材,安排他为村上的保洁员,并组织他赴县医院体检,办理了慢性病手册,在镇幸福苑又安置了一间房子,添置了家具。生活和医疗有了保障,老白内心燃起了希望,下定决心自己好好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努力,年终两头黑猪净收入1500元,药材收入近600元,打扫卫生每月还收入600元。有了钱,人都精神了,买了一身新衣服,说话声大了,在村里也能抬起头了,左邻右舍见了都主动打招呼。

年终,村上在评选先进脱贫个人时,把他作为典型表彰奖励,并推荐给镇上,代表全村贫困户参加了全镇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他生平第一次上主席台,激动的差点跌倒,镇党委书记给他发了荣誉证,披了红,还奖励了一个大红色的太空被。书记让他介绍经验时,他一下子脸红了,结结巴巴地说:“党的政策很好,要好好干……依靠自己致富。一句话……就是要自己动起来,干起来。”虽然语句不畅,但朴实的几句话却感动了台下一大片,掌声不断。老白的获奖,让村上另外几个老光棍和懒汉也相继行动起来,养猪、养鸡,栽植椒树,干得热火朝天,俨然一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干劲。

如今,老白已顺利脱贫,成为全镇的脱贫典型。县电视台上门采访,上了电视,成为全县知名人士。今年,他不但养了一头牛,还栽植了2亩花椒树和1亩药材,靠自己的劳动致富。老白逢人就高兴地说:“有钱了,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医疗也有了保障,再能找一个老伴就幸福死了!”

看到老白如数家珍地述说着自己的宏伟计划,村干部心里亮堂多了,只要贫困户都像老白一样干,全村按期脱贫的目标任务一定会如期完成。同时,村干部也在心里盘算着去哪给老白找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