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当年美国庄园主种棉花是如何“强迫劳动”的?

2025-08-17 03:25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当年美国庄园主种棉花是如何“强迫劳动”的?

当年美国南方的庄园主种棉花,其狠辣恶毒,远远不止一个“强迫劳动”。

话说英国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世纪80年代迎来爆发性增长,棉花价格也节节攀高,这让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们看到了商机。

1791年,加勒比海上的圣多明各岛爆发黑奴起义,赶跑了法国殖民者,建立海地共和国,岛上的一些奴隶主收拾金银细软,丧家之犬般逃到美国。

他们来到美国,考察了下美国同行的庄园经济,生气了:你们居然不种棉花,是不是傻?

原来美国虽然适宜种植棉花,但产量不高,主要是当年北美闹独立的时候,英国发动贸易战,限制棉布出口,美国地主们逼得没办法,就让黑奴们种些棉花,但也没形成气候,国内市场都不能饱和。

当时美国的黑奴数量并不多,广大南方地广人稀,主要种些烟草、玉米,美洲的黑奴主要集中在英法控制的加勒比群岛,棉花种植头号基地圣多明各岛每年登陆的黑奴更是高达3万人。

加勒比独立运动如火如荼,英法窝里斗大打出手,逃亡的海盗庄园主又带来了种子和技术,这让美国的广袤土地开始绽放棉花。

于是,美国人从巴哈马群岛引进长绒棉“海岛棉”。美国的黑奴数量开始几何级增长,比如南卡州的黑奴在20年间增长了三倍多。

到了南北战争前夕,全美有100万日夜劳作的黑人,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黑奴,在南卡这样的种植园大州,黑奴的人口数量更是从18世纪末年的18%左右暴涨到超过60%。

连美国国父、落樱神斧华盛顿也兴奋地说:“这种新原料(棉花)的增长……必然为美国的繁荣带来几乎无限大的影响”。

美国人督促黑人提供效率的方法就是他们擅长的“强迫劳动”,逃亡黑奴约翰·布朗回忆说:“当英国市场的棉花价格上涨时,可怜的奴隶立即感觉到了这一后果,因为他们的日子更加艰难,鞭子也不停地抽打着”。

另一名黑奴亨利·比布则回忆了庄园主如何虐待不听话的黑奴:“在监工的号角声中,所有的奴隶都集合起来目睹我受罚。我被剥掉衣服,被迫脸朝下趴在地上。地上揳了四根桩子,我的手和脚都绑在这些桩子上。然后监工就用鞭子抽打我”。

美国电影《为奴十二年》再现了昔日黑人的悲惨命运。正因为本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素材,所以美国人污蔑起其他人也是得心应手。

连美国人自己都毫不讳言地说,我们美国的棉花田就是有全世界最便宜的劳动力。棉花采摘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活儿,美国对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这两个竞争者是降维打击:这两个地方的农民都是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顺便种点棉花,都是小农经济,怎能和大庄园相比?

唯一对美国有点威胁的是南美洲的巴西,不过,巴西除了棉花田,还有甘蔗地,这就让巴西的黑奴市场不那么单纯,黑奴的价格也就不那么稳定(虽然美国的黑奴价格也在五十年间上浮了3倍)。

而且美国还有一项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优势:土地成本。棉花地施种几年后肥力就会下降,土地变得贫瘠,如果是奥斯曼或印度等东方同行,只能忍痛休耕或者花钱买肥料,美国人可用不着,一块地不行了,就换一块:他们可以去抢印第安人。

棉花在美国大规模种植之前,印第安人的栖息地最近离东海岸不过数百英里。美国人首先屠戮的对象是今日佐治亚、阿拉巴马一带的克里克人(Creeks),在美国人的枪炮轰击下,克里克人一败再败,不得不在《杰克逊堡条约》中割让了2300万英亩的土地。

联邦政府更加狂热地发动战争,将地盘一直推进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佛罗里达,原住民奇克索人(Chickasaw)、乔克托人(Choctaw)、切罗基人(Cherokee)、塞米诺尔人(Seminole)等大多被有组织屠杀,余众被驱赶进中部的不毛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奴隶制是美国棉花产业的制胜法宝,甚至是整个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支柱,所以美国的废奴运动一波三折,最终酿成南北战争。

1853年出版的《美国棉花种植者》杂志便公然为奴隶制背书,大言不惭地说:

“迄今为止,美国的奴隶劳工给世界带来了,而且仍在带来难以估量的福祉。如果这种福祉想要持续下去,奴隶劳动也必须继续下去,因为说什么用自由劳动力为世界供应棉花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棉花从来不曾由自愿劳动力耕作成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