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二十而立是什么意思,二十而立三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2025-06-29 17:57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二十而立是什么意思,二十而立三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1.二十而立三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2.三十而立二十是啥十岁是啥 3.二十而立 三十不惑 完整句 4.二十儿等于什么字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完整说法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意思是: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二十而立是什么意思,二十而立三十不惑是什么意思图1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十而立二十是啥十岁是啥

三十称为而立,二十称为“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是帽子的意思,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造句:

1、这名法国国脚1997至1999年间,以弱冠之年闪亮登场在枪手度过了富有成效的两个赛季。

2、去年是隼火弱冠之年,他终于和青梅竹马的壬贝结百年之好。

3、这天他正好过二十岁的生日,过了今天他就到弱冠之年了,到时候就可以娶妻生子了。

4、大皇子不可妄自菲薄,其实大皇子还不到弱冠之年,能够有此志向已经令我等钦佩不已了,而这也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

5、这不怪李二公子太过紧张,而是这李二公子早已经到了弱冠之年。

三十而立二十是啥十岁是啥

二十而立 三十不惑 完整句

“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 ”的完整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的是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指的是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指的是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指的是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二十而立 三十不惑 完整句

二十儿等于什么字

论语里的

中国文化不能这样解释,也不应该是开玩笑的工具。

正解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回答者:chuichuifeng – 魔法师 四级 11-30 10:23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二十儿等于什么字

以上就是关于二十而立是什么意思,二十而立三十不惑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二十而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