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世界虚假?

2024-10-19 12:51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世界虚假?

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

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为探究光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光的干涉实验就此告一段落了,后来科学家们也逐步证明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也就是注明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后来,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可以只发射出一个光子的仪器,再进行这种实验的时候,由于光子一个一个的投射到屏幕上,无法产生干涉,所以屏幕上应该出现均匀的光点。但又发生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算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依然存在干涉现象,逐渐形成的光

这个实验表明,即使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在发射很多次后,依然形成了一系列明暗的光影像。

后来,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如果利用一台仪器去仔细观察光子到底从哪个缝里通过,则干涉条纹又会消失,又形成了两条光点组成的条纹。这个实验再一次表明,光子好像能够知道自己被观测,一旦在进行仔细观察,就会只从一个缝中通过不进行干涉,没有了一系列明暗条纹,我们的观测好像改变了整个事件。

这些实验意味着,你想证明粒子性时,它表现出干涉条纹的波动性,当你想仔细观测它的波动性时,它居然表现出粒子性。当我们不看它的时候,量子的世界居然存在叠加的不确定性,当我们睁开眼睛看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

―――――――――――――――――――――――

我们都知道,在网络游戏中,由于数据传输工作非常巨大,为了保证玩家的游戏体验,所以通常会对玩家正在观察的世界进行渲染细化,呈现出完美景色,而对于未被观察的世界做模糊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服务器的压力,也是为了保障玩家的游戏体验。

那么,我们的世界是否也只是未知的世界的一个游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