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北约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

2025-10-18 04:45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北约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俄罗斯“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

“伊斯坎德尔”导弹有很多称谓,例如“苏俄的骄傲”、“北约导弹防御系统的克星”、“制衡西方的利器”等等,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它的先进性以及对俄罗斯军队的重要意义!但与很多人的想象不一样,“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并非什么“新式”武器。

身世坎坷

“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前身就是苏联在1973年研制,1980年装备部队的“奥卡河”(北约代号SS-23“蜘蛛”)导弹。作为第三代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家族中的佼佼者,“奥卡河”性能上较之前的“飞毛腿”导弹有了大幅提升。其使用固体燃料推进,射程可达400公里,改进型则超过500公里。由于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捷联惯性制导技术、数字计算机和自动化电源控制装置,并在弹体尾部加装可修整弹道的格栅式气动舵,该弹精度明显改善,最大射程时误差也才几十米。此外,苏军将8×8越野卡车作为导弹的运载和发射平台,卡车的最高时速可达65公里,具有很强的野战机动能力。

“奥卡河”的服役,使苏军真正进入了“地对地精确打击时代”。从1980年开始,“奥卡河”导弹陆续装备苏军及其他华约国家部队,并很快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使用。在阿富汗,“奥卡河”战果惊人,有时甚至代替战机用于“定点清除”,因此很快被当地游击队冠以“种族灭绝者”的大名。

由于采用了“复合制导+电子对抗系统”的独特组合方式,该弹突防能力惊人。这还不算完,在表面涂上雷达波散射涂层后,能“隐身”的改进型“奥卡河”导弹,愈发成为西方的噩梦。因为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尚无应对手段,即使1985年装备美军的“爱国者”防空导弹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反制。一时间,苏联获得了巨大的战术优势,时刻威胁着北约在西欧境内的绝大多数重要目标。

然而,“奥卡河”最终却落了个被销毁的结局。

1987年12月8日,苏美正式签署了《彻底销毁中程核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坦率讲,该条约对维护世界的和平意义重大,但对“奥卡河”导弹来说,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按照规定:条约生效3年内,美、苏全部拆除和销毁射程1000至6000公里的导弹,同时销毁绝大部分射程在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导弹,如苏联的SS-12和美国的“潘兴“1A导弹(射程都是700多公里)。

按照此标准,射程400公里的奥卡河”导弹本不在销毁范围内,但由于对该导弹的忌惮,美方坚持将其列入黑名单。而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为缓和美苏关系,不顾军方强烈反对,接受了这一条款。据悉,尔巴乔夫甚至强令提前开始“奥卡河”改进型的试验,以满足条约中对导弹射程的要求。尽管此事不了了之,但“奥卡河”的命运已注定无法改变。最终,苏军的106部发射装置、339枚导弹及生产线被彻底销毁,而出口到其他华约国家的该型导弹,也陆续退役、销毁,仅存的少量弹体经破坏处理后被送进了博物馆。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大部分设计图纸也没有保留下来。总设计师涅波别季梅得知此事后大病一场,一个多月未能下床走动,但“奥卡河“的这段坎坷经历,却只是另一段传奇的开始

浴火重生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的战略纵深越来越小,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而失去了“奥卡河“导弹的俄军,远程战术打击能力严重退化,其主战装备9K79导弹(北约代号SS-21“圣甲虫”)最大射程仅120公里,还赶不上一些新型火箭炮。迫不得已,俄军甚至将封存已久的“飞毛腿”拉出来撑场面。

1994年,北约开始大张旗鼓的东扩,此举深深刺痛了骄傲的俄罗斯人,尽管囊中羞涩,但时任俄总统的叶利钦仍决意支持“奥卡河”导弹“复活”,并咬牙挤出宝贵的预算资金。于是,年逾古稀的涅波别季梅临危受命,再次披挂上阵。正如他的名字在俄语中的意思“不可战胜,水不言败”一样,涅波别季梅在没有图纸和生产线的艰难处境下,带领学生四处搜集流失的资料,走访参与过“奥卡河“导弹研发的人员,竟然奇迹般复原了“奥卡河的完整设计图纸。但此番涅波别季梅不再满足于走回头路,他要重铸一把让西方更加胆寒的新利剑。

1995年10月29日,代号9M720的原型弹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俄方称,这是一种跨世纪的新型战术弹道导弹。1999年莫斯科航展上,新导弹被公开展示,其名称正是今天人所共知的“伊斯坎德尔”地对地战术导弹系统。

尽管许多技术源于“奥卡河“导弹系统,但“伊斯坎德尔”并不是对前者的简单复制,其综合性能早已不是前者所能比拟的了。

作为一种单级火箭、固体燃料推进的全程制导导弹,“伊斯坎德尔”长7.2米,弹体最大直径0.95米,起飞重量3.8吨,有效载荷380公斤,车载机动发射,由于采用了“惯性制导+卫星导航+末端景象匹配制导”等多制导方式,导弹精度得以大幅提高一单独采用惯性制导时,导弹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约为30米;采用“惯性+景象匹配”制导时命中精度理论上小于10米。2007年5月29日,俄军用“伊斯坎德尔”系统发射巡航导弹,监测数据显示精度竟高达1至2米!

“伊斯坎德尔”可携带集束子母弹、高爆弹、侵彻子母弹、钻地弹、空气燃烧弹和电磁脉冲弹等多型战斗部,对不同类型目标实施有效打击。俄方称,使用该弹打击敌机场、指挥机构、防空/反导阵地等目标,只需1至2枚即可。

由于具备隐身性能,“伊斯坎德尔”突防能力很强。其表面使用特殊复合材料,外形近似锥体,起飞后还能迅速抛掉表面突出部,使弹体更加浑圆。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导弹反射面积。其弹道高度可以降至5万米以下,且在飞行过程中能做多次偏离发射平面的机动,尤其是抵达目标区上空时,防御方多在这些区域进行拦截

“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的另一显著特点,是适应能力极强。可在±50℃范围内工作,在除沼泽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能发射,光学导引头在夜暗、强电磁干扰等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其服役时间长达10年,3年内不用大修。配备的9P7运输/发射车可装弹2枚,最大公路时速70公里,最大行程1100公里,具有完备的防核生化与两栖行动能力。

在保留适应性、机动性强这些传统优点的同时,“伊斯坎德尔”的通用性也大大增强,既可发射弹道导弹,又能发射巡航导弹,可令敌方反导系统顾此失彼,从而降低遭拦截概率。其数字化程度高,战场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可直接通过卫星、空中及地面侦察平台获取目标信息,并在10秒内完成各项发射前准备工作。发射车可随机选择发射地点并自主确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标,3人便可完成发射操作。整个系统从展开到发射仅需4分钟,即便刚转移阵地解除行军状态后,也能在6分钟内完成发射准备。

从各项指标上看,伊斯坎德尔”确是难得利器!

意义重大

“伊斯坎德尔”的服役、不仅填补了俄军缺乏远程打击手段的空白,而且为俄罗斯重新赢得部分技术优势。俄方称其是“爱国者“导弹的克星,强大的突防能力足以穿透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套导弹防御系统。

“伊斯坎德尔”系统现有3种型号,俄军装备的是M型,射程480公里,用于出口的E型,射程280公里(受国际条约限制);还有一种发射P-500巡航导弹的K型。据资料显示,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期间,俄军第630导弹团曾使用“伊斯坎德尔”M型秘密参战,用集束弹头对格鲁吉亚方面实施了远程打击,其中1枚导弹击中格军某装甲营,造成对方很大伤亡。格方公布了相关照片,俄军自然矢口否认。

此次“牛刀小试”,让“伊斯坎德尔”声名鹊起。叙利亚和伊朗就对E型充满兴趣。有消息称,俄罗斯差点向叙利亚出售了18套该系统,但时任俄总统普京在最后一刻取消了交易。此外,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科特、也门越南、新加坡和韩国也曾对“伊斯坎德尔”表现出兴趣。

“伊斯坎德尔”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波斯语叫法,这个名词在中东甚至印度都泛流传,很多人甚至以之为名。当然,俄罗斯这样称呼自己的“新锐”导弹,并不光是为了获得海外客户的好感。

冷战后的俄军工,步履蹒跚,军事实力也因此下滑严重。而在经济不振、经费匮乏的情况下,俄罗斯重点扶持“伊斯坎德尔”导弹,显然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该弹不仅使俄军重新获得了超强的远程纵深打击能力,还可以改善苏联解体以来一直不断下降的俄军形象,从而凝聚民心,提振士气。更重要的是,由于该弹具备打破地区军事平衡的能力,任何国家只要装备该弹,都会在本地区产生辐射效应。

俄罗斯可以将其作为政治手段,去平衡与之相关的地区关系。比如向白俄罗斯出口“伊斯坎德尔”,就是俄面对北约咄咄逼人的态势而采取的反制措施。将该弹与叙利亚、伊朗等扯上关系,也可看成俄对外战略的“妙棋”。而在格鲁吉亚“真假难辨”的实战,更增加了俄罗斯的战略威慑能力。正如其充满内涵的名称那样,俄罗斯在“伊斯坎德尔”身上寄托了国家复兴,军力重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