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美媒担忧:与中国开战,美国工业基础不够完善

2025-08-30 20:37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美媒担忧:与中国开战,美国工业基础不够完善

2022年8月佩洛西窜访台湾之后,台海局势一下子紧张起来,中美关系也跟着陷入低谷。2023年8月18日,《华尔街日报》发了一篇重磅文章,作者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副助理,直接点名美国工业基础不行,要是真与中国开战,根本撑不住。

这话一出,美国国内炸了锅,外界也开始正儿八经地琢磨,美国这工业体系到底有多脆弱。

中美关系怎么就这么僵了?

2022年8月那事儿绝对是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导火索。当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非要去台湾晃一圈,中国这边反应特别强烈,直接把她定义为“窜访”。台海局势瞬间升级,中国暂停了跟美国好几项双边交流,包括国防领域三个合作机制。美国那边喊着想恢复沟通,中国压根不搭理,态度硬得很。这之后,中美关系就一直冷冰冰的,摩擦不断。

但其实矛盾早就埋下了。特朗普那会儿打贸易战,关税加来加去,科技领域也开始掐架,美国把华为、中兴这些中国企业往死里整。拜登上台后,表面上语气软了点,但政策上还是盯着中国不放,台湾问题、南海争端、科技竞争,一个都没落下。

到2023年,双方关系已经不是一般的紧张了,美国国内鹰派天天嚷嚷着“中国威胁论”,中国这边则是寸步不让,捍卫主权绝不含糊。

2023年11月,中美领导人在旧金山碰了面,搞了个“旧金山愿景”,算是稍微缓和了一下气氛。但这缓和也就那么回事儿,2024年双方还在经济、科技、军事上你来我往,分歧一点没少。到了2025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美国驻华大使馆2月份还发了个声明,说中美关系很重要,得加强合作。可这话听着好听,实际问题一点没解决,台湾、南海、科技这些老大难还在那儿摆着。

美媒为什么这么慌?

2022年乌克兰跟俄罗斯干起来,美国给乌克兰送了一堆“毒刺”防空导弹和“标枪”反坦克导弹,支援力度不可谓不大。可没过多久,美国自己的库存就见底了。军工厂加班加点赶工,还是跟不上乌克兰战场的消耗速度。这可是个小规模冲突啊,要是换成跟中国这种体量的对手,美国那点家底儿可能不够用几天。

美国工业体系这些年偏向高效、低库存,平时看着挺牛,但一打持久战就露馅儿。而中国工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真要打起来,后勤补给不是问题。美国这边却得满世界找零件,时间一长,准得歇菜。

更要命的是,美国工业太依赖全球供应链了,尤其是中国这个最大供应商。好多关键零部件、原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比如稀土元素、电子元件这些玩意儿,中国几乎是全球老大。波音造飞机,供应链里中国企业占了一大块;苹果手机、特斯拉电池,也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2013年奥巴马在圣迭戈演讲,背后站着中国振华重工的起重机。这画面多讽刺,美国总统讲着“美国优先”,结果连个起重机都得用中国的。要是中美真翻脸,中国一掐供应,美国军工、民用工业都得瘫一半。美媒自己都承认,这依赖性短时间改不了,工业基础的短板暴露得太明显。

海军这边也好不到哪儿去。美国舰艇老龄化严重,好多船都服役几十年了,支援舰数量也不够,远距离投送能力大打折扣。反观中国,造船速度快得吓人,海军实力蹭蹭往上涨。2023年数据就显示,中国海军吨位已经超过美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海军力量。

2024年7月,美国国防战略委员会发了个报告,直言国防工业基础“严重不足”,没法同时应付俄罗斯和中国。报告还喊着要增加造船预算,把老旧舰艇换掉,可钱从哪儿来,落实到什么时候,全是未知数。太平洋的控制权要是丢了,美国还拿什么跟中国硬碰硬?

美国自己也急了,赶紧补短板

《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出来后,美国国内反应挺大。毕竟谁也不想真打起来才发现自己后院起火。2023年9月,美国国会就加快了《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步伐,砸了几百亿美元搞半导体产业,想把生产线搬回本土。这法案听着挺美,可芯片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供应链重构没个十年八年根本玩不转。

海军那边也开始嚷嚷着要加预算。2024年,美国海军提出个计划,要造更多新船,把舰队规模撑起来。可造船这事儿不是光有钱就行,美国造船厂这些年萎缩得厉害,工人、技术都跟不上。中国一个江南造船厂的产能,就能顶美国好几个厂的总和。美国想追,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政策层面,美国还想拉盟友一起搞供应链,比如日本、韩国、欧洲这些地方。可盟友也不是傻子,谁愿意为了美国跟中国彻底翻脸?2024年彭博社有篇报道就说,美国盟友在供应链问题上大多持观望态度,嘴上答应得好,实际行动慢吞吞。美国想靠自己扭转工业劣势,路还长着呢。

中国怎么看这事儿?

中国面对美国的担忧和动作,一直保持着挺淡定的态度。中国领导人说了好多次,中国不想跟美国对着干,也不打算取代谁,就是想好好发展自己。但主权问题上一点不含糊,尤其是台湾,谁碰谁倒霉。

工业基础这块,中国这些年没少下功夫。2024年提了个“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核心就是科技创新。5G、人工智能、新能源,中国都走在了前面。制造业升级也搞得有声有色,关键技术尽量自己掌握,不指望别人。跟美国比,中国工业体系韧性强多了,真要打起来,后勤补给绝对不是问题。

当然,中国也明白,跟美国硬碰硬没什么好处。2023年旧金山会晤后,中方一直强调合作共赢,想把关系稳住。可美国要是非逼着中国选边站,中国也不会怕事儿。毕竟现在的中国,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

说实话,中美开战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双方都有核武器,战争一旦爆发,后果无法承受。更重要的是,两国经济早已深度互依互存。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达到几千亿美元,双方企业和民众都离不开对方。真打起来,谁都无法承受崩盘的代价。

美国媒体的危机报道多半是在施压政府,促使其弥补工业短板,避免在全球竞争中落后。美国确实面临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的劣势,需要加快国内改革。然而,中美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台湾问题、南海争端、科技竞争等矛盾,短期内是难以避免的。双方合作是有的,但掐架依旧会持续,关系仍会处于“合作与对抗并存”的状态。

从美国角度看,工业基础老化和供应链受限的情况短期内难以解决。尽管如此,美国依然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只要加大投入和改革,长期看有恢复竞争力的潜力。

中国则是稳步发展,逐渐积累优势,尤其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增长依赖于政策推动和内部市场的支持,但也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和区域发展不均等问题。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加快改革步伐。

中美关系未来何时走出低谷仍难以预测。美国面临的产业短板、供应链危机等问题短期内无法彻底解决,而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进步也不可忽视。两国必须在竞争中找到平衡,避免对抗升级带来的不可控后果。

尽管中美的关系紧张,但战争并非必然。理性、克制和灵活的外交策略是两国缓解对抗、稳定关系的关键。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避免走向极端,才是两国走出低谷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