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北方的土炕

2025-08-20 06:42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北方的土炕

土炕是北方最最常见的生活起居场所,可以说是平房必备的“家具”之一,家里有啥没啥,得有土炕,有了炕就像个家,就有了家的温暖、家的味道。

土炕是用土坯或者砖块砌成的,土话称“盘炕”,方言确实有它不可意会的妙处,这个“盘”字形象地概括了土炕的内部结构,一般是“己”字形,形状回旋曲折;另外它如同一条火龙盘踞在那里,真的是其他字是无法替代的。看似好普通的土炕,细细思来,真是惊叹祖先的智慧头脑,造出了这么经济、实惠、实用、温暖、保健、养生的“大物件”,据查相关资料,远古时期祖先已懂得土炕取暖炊煮,“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半坡遗址距今五六千年了(在今陕西),不得不感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盘”炕仅仅是就地取材,节约不少钱物,取当地的黄土抹成土坯砌成,通常盘成“己”字形,一般土炕都在一角砌有灶台,可以生火做饭,可谓一举两得,即解决了饥饿,又烧暖了家,俗话说“家暖一条炕”,这么一想,是谁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是土炕!另外炕因为它的坚硬温暖,可治疗驼背、颈椎病,风湿关节疼痛,这么一写,炕真是家中的一宝。

土炕最早是不“穿”外衣的,听父母讲,老早年代,家里穷的人家,因为买不起席子,炕上光溜溜的,这要辛苦家里的主妇,隔断时间要把炕“泥”一遍(土话叫gang,四声,就是抓把黄土,合成稀泥,用手泥一遍),轻快的主妇竟然也能把简陋的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仅有的几只粗瓷大碗擦得锃亮锃亮的,放在灶台上,透着晶莹的白光,远远看去竟然焕发出青花瓷的光芒。

后来铺上了席子,席子是用藤条、芦苇、蒲草或者竹条编制而成,在这点上,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细腻竟然巧妙地结合起来,两种文化不期而遇,结合的那么得体,简直是天衣无缝,二者都是就地取材,异曲同工之妙。铺上席子的炕,家里亮堂了许多,席子遮住了炕的斑斑驳驳的面貌,人们坐上去少了些生硬,少沾些泥土,搭配上两把用竹条编成的暖壶,家里多了些奢华,老年人开心的不得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有了席子似乎有了脸面,炕也文明了不少。

改革开放以后,炕铺上了油布和地板革,家里焕然一新。记忆深处,母亲在铺着油布的大炕上“书写”着她的人生,做饭、裁剪、聊天、做杂务等,小时候喜欢看母亲裁剪,炕上放着花花绿绿的布块,母亲剪一会儿,缝一会儿,感觉特别有家的味道、家的温馨,整块布先给大人缝制,剩下的布头,几种颜色搭配起来,给小孩儿缝制,全家人穿的整整齐齐,母亲真是心灵手巧,一条不时髦的围巾舍不得扔掉,她给小外甥做了一件小坎肩。村里的女人们也喜欢来,坐在大炕上缝衣服、纳鞋垫儿、打毛绳、织毛衣,再唠着家常,旁边小孩跑来跑去,特别有生活情趣。

现在炕上铺上了地毯或者炕单,炕柔和了不少,躺上去舒服多了,炕也越来越奢华了。多年离乡,不再睡炕总有些不适,坐在炕上有点硌,睡在炕上有点热,回乡的第一天的夜晚总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总得适应几天。

炕承载着太多太多,一天的起居生活都要在这里完成,留有我们无数的生活印记,娱乐玩耍、会客接待,统统在炕上完成的,小时候喜欢和姐弟一起在炕上玩扑克游戏,热闹极了。来了客人,主人会说“快上炕”,这似乎是待客的很高礼节待遇,劳作了一天的农民,躺在热乎乎的炕上睡上一晚上,疲乏全解。现在楼房里已经没有炕了,在好多老年人看来,缺少了点什么,尤其在供暖前后,楼房清冷不少,但有炕的平房是热热乎乎的。

炕在北方人心目中,有着很重的地位,甚至和人生幸福联系起来,土话说“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达到如此已经感到知足幸福了,炕给了我们生活、温暖、快乐、满足、幸福、还有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