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春晚“艺术家”沈腾:官越做越大,老百姓的骂声越来越多

2025-08-06 16:07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春晚“艺术家”沈腾:官越做越大,老百姓的骂声越来越多

一、沈腾的春晚之路:从小众到明星

沈腾,出生于1971年,河北雄安人。他从1998年开始在央视春晚上大放异彩,带来了《来吧,服务我吧》《邻居不是邻居》等脍炙人口的小品。凭借这些作品,沈腾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跃升为全国知名的喜剧明星。

在2003-2008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沈腾小品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连续多年入选春晚节目,并带来《你咋那么可爱》《我要上春晚》《请给我抄写一份情书》等深受观众欢迎的作品。这段时间里,沈腾可以说是“春晚的救星”,他的小品为春晚锦上添花。

从2008年开始,沈腾已经成为春晚的“常客艺术家”。他每年都会带来1-2个小品节目,被视为“压轴必备”。但与此同时,沈腾的小品也开始遭遇质疑与争议。

二、沈腾近年小品反响平平,成功率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2008年间,沈腾参与的小品成功率超过90%,基本都是春晚的亮点作品。但进入2009年之后,沈腾小品的成功率开始下降,许多作品评价两极分化甚至负面居多,可以说是“质量下滑”。

具体来看,2009年的《我要上春晚》小品就遭遇不小争议,被指涉嫌藏有“不正能量”。2011年的《开会》也被观众批评毫无笑点。2012年的《今天的幸福》更是被指剧本粗糙,遭遇集体挞伐。

根据统计,2009-2022年这14年间,沈腾参与的小品获得正面评价的不到30%,成功率大幅下滑。可见,沈腾的春晚小品已经明显失去了观众的青睐。

三、分析沈腾小品反响平平的原因

那导致沈腾小品质量下滑、反响平平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单一化,脱离普通百姓生活

沈腾近年来的小品大多围绕官场或豪门权贵,已经脱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难以引起认同感。

社会议题减少,不再有过去的反映民生的作品

以前沈腾的小品时常关注普通百姓的疾苦,如《情书》《我要上春晚》,现在这类作品明显减少。

商业化导致创作质量下降

部分专家指出,春晚的商业化也对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作品考虑太多政治和商业因素,创作自由受限。

明星包袱,成名后难有突破

沈腾的成功也成为包袱,让他陷入了某种创作模式,很难跳出这种模式有更大的突破。

社交媒体影响力扩大,容忍度下降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观众的容忍度降低,沈腾的创作难免遭遇更多批评的声音。

四、我们希望看到的沈腾以及春晚

沈腾曾经带来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我们衷心期待着他可以重拾昔日的创作状态。同时,我们也希望春晚能够作为一个大众的文艺盛会,给予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刻画百姓的生活。

这需要沈腾回归生活,以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生活;也需要春晚方面有更开放包容的导向,回归文艺本质,而不是过度考虑商业化。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是否能再现沈腾最鼎盛时期的创作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