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八国联军是哪八国?日、俄、英、美、法、奥、意、匈(1.8万人)

2024-10-31 21:45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八国联军是哪八国?日、俄、英、美、法、奥、意、匈(1.8万人)

八国联军,主要是指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1900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八大国家,名义上是镇压义和团。这八个国家分别是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匈牙利。虽然兵力不多,但八个国家的名头在那,吓得慈禧屁滚尿流,这才有后期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兵力刚进入北京城时,总体人数大概有一万八左右,其中日本就占了八千人,俄国占了五千人,英国占了四千人,剩下的国家中,意大利只派了几十个人,纯粹就是打酱油来顺便占点便宜。

之后,八国联军就将触手伸得很远,打通州,打张家口等,人数增加到了五万人左右,总共下来,日本投入两万多人,俄国有一万两千人,英国一万人,美国和法国各三千人左右,而德国只有六百人左右。

无可置疑,日本和沙俄是绝对的主力军,真是两个好邻居,不仅如此,日本和俄国还有很多人马还在整装待发,准备随时侵入我华夏大地。

1990年8月14日侵入北京城,慈禧和光绪等人一看情况不对,丢下了没有皇帝的北京城,连夜逃跑,随后八国联军开始了他们惨无人道的侵略。

当时的指挥官,西摩尔,允许大家“为所欲为三天”,实际上八国联军的人都跟疯了一样,想杀就杀,想拿就拿,禽兽本性暴露无遗,赶着猪狗不如的事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整实行了八天惨无人道的牲口行为。

侵略期间,八国联军,手段残忍,奉命:见到中国人就杀,无论男女老少,把百姓赶到巷子里,用机枪扫射,完全不把人当人,各种武器轮番上阵,无所不用。

八国联军经常强指人说是义和团,不由分说加以杀害。侵略军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放火烧光,当场烧死1800人。德国侵略军奉命“在作战中,只要碰着,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法国军队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从各个角度照相,企图恐吓,如今成为八国联军罪行的铁证。

据记载说:“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数;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体枕藉。”英国人记载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

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沙俄侵略军张贴布告,禁止人民反抗,说“遇到执枪械华人,定改必即行正法。若由某房放枪,即将该房焚毁”。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继续进攻了保定、易县、永清、张家口、山海关、娘子关等地,沙皇俄国出动17万军队侵占了东北,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把城市乡村变成一片废墟。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表示有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以680名天主教徒被害为由,提出“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清朝无辜百姓680人。

八国联军侮辱妇女,任意蹂躏,据记载:“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曲老少,仅驱诸裱褙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经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大学士倭仁的妻子已经九十岁,被侵略军百般侮辱而死。许多人不甘侮辱,含冤自尽。国子监督酒王懿荣居住的锡拉胡同11号,愤怒地说:“岂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尽。同治皇后的父亲、户部尚书崇绮的妻子女儿被拘押到天坛,遭到八国联军数十人轮奸,归来后全家自尽。崇绮服毒自杀。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在皇宫阅兵,各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通过天安门、端门,穿过皇宫,出神武门。依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3170人,俄国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乐曲。这是对清朝的严重的侮辱,对清政府主权的践踏。阅兵之后,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以参观为名公然疯狂抢劫,一个英国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

清朝皇家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清太后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

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

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从一个清朝官员家里抢走价值100万两白银的财物,法国侵略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的珍贵财物就有四十箱。法军抢劫礼王府白银200万两。东四一带的商店被抢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恒”金号全部被抢。地安门以东、东安门以北,房屋被焚毁十分之七八,前门以北东四以南,几乎全部被毁。

当时清军实力为什么挡不住八国联军入侵

沙俄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所以,清军的武器装备究竟什么样?

战争爆发之时,北京地区的清军约65000人,天津地区约25000人,山海关地区约14000人。除此之外,在京津地区,还有能够配合清军作战的大批地方团练、义和团民等等。林林总总加起来,清政府可用兵力已经超过了25万人。

清军正规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也不差。6月21日,曾经率部赴京增援使馆区的英国人西摩尔,因为在廊坊受阻,只得步行返回天津,一路疲惫,溃不成伍。当他们抵达天津城西西沽时,竟意外发现一座清军军械库。英国人一枪未发,守库清军就四散而逃。打开仓库后,西摩尔发现这里藏有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这些武器后来被编制成清单,即著名的《关于在天津附近武库中所发现中国新式军用物资报告单》——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德国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德国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42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清单里的武器,尤其是枪和炮,都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英国大使曾经说,曼里彻式来福枪,比那些来华作战的奥匈帝国士兵的枪支更为新式,而那些克虏伯大炮也绝对比德国人对华作战的所有大炮更为先进。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海陆军精锐。战后,清政府组建了一支新的现代化装备的军队——武卫军,兵力约为6万。

我们来看一下聂士成率领的武卫前军的装备,步队营以德制11公厘口径旧毛瑟步枪一万支为训练用枪,另有奥制Mannalicher8.5公厘步枪一万支为战备用枪,训练武器与实战武器分离,以确保精锐。另配备有当时德国最新锐7.92公厘Gew.98步枪数百支。另外,步营另有直属配备的克鲁伯37速射炮(二磅炮),作为直接支持武器。

炮队部分,除使用最新型克鲁伯75速射炮16门外,另有旧型克鲁伯60公厘口径速射炮32门(七磅炮)、格鲁森57速射炮32门。更重要的是,每个炮营另有当时世界最新锐的马克沁机枪二挺。

当时,武卫军是清军军事现代化的最显著代表,也是与八国联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其他的部队,如义和团、芦勇、保卫军、安卫军,排枪队等等,虽然人多势众,但武器装备都相对低劣,基本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我们再来看一下八国联军的装备水平,大沽口登陆时,联军携带的火炮只有89门。联军的单兵武器基本都是各种步枪,例如意大利士兵使用的是马林瑟-卡尔卡诺91步枪。日本士兵使用的是30式步枪,最大射程可达3700米,是联军中射程最远的步枪。

因此,守卫津京的清军,在部队的规模上超过联军十倍,在武器装备上也不落下风,为什么清军会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一败涂地?

清军的问题

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对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一直不惜血本。

然而,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军都是一溃千里。甲午战争的失败,还可以说北洋舰队是因为航速不行、炮弹不行等原因,那么,清军在抵抗八国联军时失败,是没有理由责怪武器装备的。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其一,清军事权不一,力量涣散。表面上看,清政府领导着大一统王朝。但实际上,清政府对社会、军队、民众的掌控力度十分软弱。

清政府重金打造的武卫军,五军之首虽为荣禄,但他能调动的只有武卫中军一部。武卫后军的甘军,就是其首领董福祥的私家军队。在董福祥的领导下,甘军军纪恶劣,虽然甘军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作战英勇,但在八国联军入京后,甘军的余部抢先在北京城大肆抢劫,扬长而去。

京津防线上,总督裕禄无法有效的指挥部队,以至于首尾不应,乱成一团。最后,裕禄饮弹自杀;领导京畿防线的李秉衡,有志与敌军血战一场,但是还没交手,手下的将领张春发、万本华、陈泽霖就带着自己的队伍跑了。手下无可用之人,李秉衡只得吞金而死。

这些情况,都与清军的军事体制有关系,自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政府权威大大削弱,只得依赖地方部队维持局面。各个封疆大吏都拥兵自重,使得中国军队逐渐成为将领们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国家的国防力量。即使是朝廷自己组建的军队,也因为中央没有德高望重的军事将领,导致军队领导权无法统一。

国难当头之时,临时调集的军队都会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在面对强敌入侵时,要么各自为战,要么争先跑路。整个庚子之役,看不到一位统领所有清军和义和团的司令长官,大家都是各打各的,毫无章法。

对比之下,八国联军推举出来的每一个司令官,都有一定的个人权威,足以统御全局。联军从天津到北京,都有着统一协调的步伐,不存在严重的内讧。

其二,政府无备而战、大意轻敌。由于慈禧轻信义和团的力量,导致清政府在备战上疏忽大意。正如上述天津城西西沽军械库,这些武器本来可以装备四万人左右的军队,但直到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沽口炮台,这些武器还在军械库里睡大觉。

由于没有提前做好备战准备,清军除了武卫军,其他的部队都拿着落后的武器。根据《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一)》统计,当时,北京内城七门的八旗守军,武器大都为抬枪、洋枪、后膛洋枪、神威炮。除了后膛洋枪外,其它装备大都是旧式武器,基本应该淘汰。例如使用黑火药的前膛枪,射程短、发射速度慢、枪管发热还容易炸膛。后膛洋枪则进步很多,但装备数量却很少。

其三,军队训练落后,素质低劣。清军的军事训练之差,早已在甲午战争中得到验证。战后,清军最精锐的部队武卫军,虽然采用德式装备,但部队训练依然毫无长进。董福祥的甘军、宋庆的毅军、袁世凯的右军以及荣禄自己的中军,在部队的思想教育上多以训诫为主,单纯向士兵士兵灌输“忠”“勇”的概念,这几个长官,尤其是袁世凯,都有意识的将军队打造成自己的私家军,而不是国家军队。这导致清军普遍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没有军人应该有的荣誉感。

在基本的军事技能方面,武卫军各部虽然有荣禄制定的一套训练章程,例如入伍的新兵要接受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包括识别枪炮弹药、掌握射击方法以及军姿等。但在实践中,这些部队的训练都是虚应故事,糊弄朝廷。

 一支训练落后,且没有培养出军人荣誉感的部队,在战争中只会一溃千里,不战而退。

 议和谈判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以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十一国公使联合向奕劻、李鸿章递交《议和大纲》十二条。清政府于27日同意接受。

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

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死的十二人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142人之多。

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召瓦德西回国,并转告各国政府取消他所担任的联军总司令职务。5月26日,清政府照准各国赔偿四百五十兆两,四厘息。1901年8月8日,八国联军从北京撤退完毕。

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

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十二款及其十九个附件。

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当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带头逃到西安,守将也大多逃跑。八国联军公开准许军队抢劫三日,使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正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今日所说:“又一个庚子年,今日中国再不是120年前的中国。居安思危,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