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杂谈 > 正文

​二航局:“鲁布革”项目施工法的先行者

2025-05-12 05:39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二航局:“鲁布革”项目施工法的先行者

1987年10月28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迅速在二航局传播开来:这一天,二航局被正式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实行“鲁布革”项目施工法的18家试点单位之一。这意味着,二航局将成为全国建筑行业首批“吃螃蟹的人”。

“鲁布革”一词,来源于鲁布革水电站,它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和贵州省兴义市交界的深山峡谷中,1982年11月开工建设,1990年底建成。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国际公开招投标的工程,日本大成公司中标引水隧洞工程。他们派到中国来的仅是一支30多人的管理队伍,从中方企业雇拥了424名工人。1986年10月30日,日方负责的隧洞全线贯通,工程质量优良,比合同计划提前了5个月。

相比之下,中方施工企业却进展迟缓。中方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向日方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了精干的指挥机构,使用配套的先进施工机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改革内部分配办法,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项目法施工”雏形。此次改革,中方企业不仅把耽误的工期抢了回来,还提前4个半月结束了开挖工程,高效完成了工程建设。

1987年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鲁布革冲击》的长篇通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鲁布革经验对我国传统的工程建设投资体制、施工管理模式乃至国企组织结构等都提出了挑战,对中国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二航局敏锐意识到,“鲁布革”项目施工法将彻底改变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是新技术、新设备、新经验全面升级的大好契机。他们主动请缨,向当时的上级主管部门交通部提交《关于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 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报告》,向建设部呈报《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 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恳请在二航局试行“鲁布革”项目施工法。

二航局的努力和决心终于换来了回报:1987年10月28日,二航局被正式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鲁布革”项目施工法18个试点单位之一。

二航局原自办刊物《长江筑港报》开展“鲁布革”工地纪行系列报道

为了在全局上下统一思想,二航局在自办报纸开辟“鲁布革”冲击波专栏,号召广大员工积极开展大讨论,对到过鲁布革水电站进行现场考察的湖北省“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考察团成员进行采访,连续刊发学习介绍“鲁布革”经验的系列专题文章。

二航局以“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武汉外贸码头、重庆钢铁厂七号码头、安徽六安九里沟船闸、九江星火化工厂泵房等项目进行先行试点。二航局还制定了《二航局“项目法”施工管理办法》,明确先行项目的施工组织方式,摒弃了过去施工队(处)的管理模式,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第一责任方,对施工过程的人员、资金、材料、机械设备、机构设置、信息发布、规章制度及其行为规范等要素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优化组合和科学统筹,力求达到进度、安全、质量、成本、工期、降耗、上缴款项、文明生产等预控目标,实现又好又快又省地完成项目建设。

这些措施改变了二航局原来的施工队(处)“拖家带口”的施工模式,对岗位需求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当时有个形象的16字口诀形容二航局的“鲁布革”管理模式:“营盘建制、阵地合成、按需优配、完工归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二航局结束了第一阶段的“鲁布革”试点任务,并取得了国家有关部委颁发的项目法施工资质,完成了走向现代化建筑企业的“启蒙”,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改革、改制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二航局等单位带头“吃螃蟹”的鲁布革经验,为我国此后建立和推进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负责制以及项目经理责任制等提供了示范作用。如今,鲁布革经验已逐渐成为了国内成熟的“项目施工法”,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而且从国外学习的经验,又为中国基建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文章来源:二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