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生活 > 生活 > 正文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故事

2025-08-13 16:16 来源:喜雅生活 点击:

《聊斋志异》蒲松龄的故事

蒲先生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享年76岁,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先生天性聪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就是在县、府、道3次考试中,连续以3个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得当时山东学道、著名诗人施愚山赏识,一时名声大振。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科考、教书、著书。

蒲家号称世代书香,但他出生时,正值明末清初大动乱时期,家道中落,生活贫穷。家里请不起教书先生,便随父读书,18岁完婚,应父母之命,娶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氏为妻。

考取秀才后的蒲松龄为了求取功名,实现远大理想,20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组织一个诗社潜心治学。现在淄川城区的留仙湖、班阳河等地就是他们经常活动的地方。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和,兄弟分家。蒲松龄这一支财产分得最少,仅得薄田20亩,老屋3间。又逢饥年,“薄产不足自给,故岁岁游学”,这里的“游学”就是指教书。这段时间蒲松龄是年年科考,却又屡试不第,年年去教书,却又皆不如意,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在他30多岁时,接受同县好友孙惠的聘请,赴江苏宝应县为知县孙蕙做幕僚,当了一名书启师爷,舞文弄笔,参与朝政。南方之行,使他开阔了眼界,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人下当差的苦闷。当了一年的幕僚,就感到朝廷昏庸,官场黑暗,民间疾苦,民不聊生。先生胸怀一腔悲愤,毅然回到贫困的家中。

先生科举失意,当幕僚业已伤心,只好去教书。大约在33岁正式设村私塾教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边教书边陆续开始写《聊斋志异》。在40岁左右,去毕际友家坐馆当老师。毕家是当时周村的名门大族,官宦人家。先生被毕家聘请去坐西席,相当于现在的文秘,与设村私塾时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他已因《聊斋志异》而出名,毕家作为缙绅之家,往来多为仕宦名流。如今请到这样一位名人来坐馆,更能装潢他们家的门面,西席先生自然也要保持应有的体面。所以先生除教书之外,还要陪着主人清谈,代主人陪客,为主人操文墨。先生在毕家坐馆期间起居和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石隐园。他一去就是30年,直到71岁才撒帐回家。

蒲松龄71岁回家后,开始了暮年生活。乡里举行饮酒礼,蒲松龄与昔日好友李希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72岁时,蒲松龄援例成为“岁贡生”,得“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职。74岁时妻子刘氏病故,他悲痛欲绝,备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先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在故居与世长辞。

现在蒲松龄故居里还展出了从蒲松龄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铜镜。最珍贵的是先生生前所用的4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的耳勺、银簪等物。